自传————逐梦彼岸:我的成长与探索之旅
梦想与理想不过一字之差,但是梦想却总会比理想带着一点虚幻色彩,因而被少数人当作略带讥讽意味的笑谈。
可是梦想究竟是“做梦才想”,还是美好的“彼岸”,很多时候不在于别人如何去看,也不在于前路多么艰难,而是在于自己的人生是否有着这样一份对于美好的期盼并愿意去追寻。
童年初识梦想,是在自学小学期间的数学竞赛期间。那时的我平日里爱好看数学相关的课外书籍,常常让自己的思维驰骋在思考问题之中。自愿报名参加了数学竞赛后更是投入其中,荣获初赛第二、复赛第一的成绩,收获了对于数理学科最纯粹的热爱。尽管老师极力推荐我去参加最后的决赛,我因为其它原因无法参赛,但从此对于自己想要追寻自己所热爱的事物有了更加坚定的决心。
步入初一,有幸在校内接触过一段时间初中NOIP的Pascal语言的编程学习,但依旧因为某些外在因素没能继续学习下去,但那种独立思考和精心修改过后的成就感令我十分感兴趣,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在编程学习方面有着不错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没能继续学习也成为我的遗憾,而我也始终对计算机科学有着热爱,期待着有一天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能够有资格在就修的环境下系统地学习与实践。
如果说那时的我,梦想简简单单地就是有着一个“能够学习我所热爱且擅长的学科”这样的一个轮廓。之后求学之路上的诸多所见所历、所感所思,便让我有了新的见解。
外地求学的第一年,性格沉闷、害怕犯错误、不敢表达主见的我进入了一个十分有爱且团结的班级,但当各种超出常人的困难与极度的压力摆在我面前,我陷入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谷底,难以走出的迷宫之中。在磨难之中,我看到了更多生活中现实冷雨和角落的一面,也想明白了更多同龄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当短暂如释重负的那一刹,我收获的不仅是中考结束时的好运,还有重情义的品性,由孤僻自卑转为温良豁朗的心性,极高的抗压能力和对于人生不同的理解。
在最低谷的时候,有太多的人常说“务实一点”、“定目标要现实一些”,于是将“梦想”换成看起来用词更加准确严谨的“理想”。但这些“理想”真正对应的却更多的是现实社会的利益。其实无可厚非甚至无法避免,但我内心深处不愿只有如此的“理想”而没有了曾经那样热忱的“梦想”。
这样的矛盾一直在我心中对立着。
在优秀的高中我有了更多机会和可能,虽然省份的竞赛环境并不好,但在物理竞赛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我有了伙伴,有了点拨人,在诸多师友的陪伴中,这些经历所了解到的数学物理相关的专业知识、信息差、学术路上的经验、思维模式、见识、学习策略以及最重要的————永远保持学习和钻研的能力。这些是支撑我在高三回归课内后依旧有信心在成绩上追赶上来的必要因素。同时这些收获也远比比赛中获得的证书、奖状、奖杯或是曾经在北大老师的课题组发表过的文章更有价值和意义。
至今仍记得一位亦师亦友的物理教授说过的三句话:
1.不要过分崇拜或追求所谓的奇技淫巧,这些对于学术研究没有什么意义,只要掌握最简单的方法,做就好了。
2.失败无所谓,只要让自己依旧保有机会就可以。在哪里固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发展,但其实有时候他们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大,只要你愿意,依旧可以做出成绩。
3.保持信心有时候你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差,不需要总和别人比,我们只要每次总比自己有进步就好了。与其纠结过去,不如向前看。
他所讲的话都是那么的质朴,但讲课时依旧能把如此抽象的量子力学讲得透彻明白。我想他也是在践行着自己和学生的所言,不过分追求花哨的东西,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而不过分计较“得”。
不论高考结果如何,至少我没有失去“机会”。我想,倘若我有能力,我依然可以追逐自己的“梦想”——努力成为计算机领域的顶尖人才,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而那些现实中不得不追求的“理想”,其实也并不与梦想冲突,他们可以在我逐梦彼岸的路上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
但愿我能在本科期间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了解到更多的资源与信息,并足够支撑我主动找到热爱的科研方向,然后为此努力做出大家一同期盼的成果。
希望四年后的自己,能够如愿抵达彼岸,实现“梦想”与“理想”双丰收!
锂镓
2024.8.18